【市況簡評】「TINA效應」 (4/6/2018)
發明「投資時鐘」(Investment Clock)的Trevor Greetham,其研究團隊日前撰文(https://goo.gl/Xav5m2),表示因意大利政局不穩,加上歐元區經濟,疑似放緩(歐元區綜合PMI創18個月新低),會下調投資組合歐股的比重。
新興市場股票亦被減持。
眾所週知,強美元不利新興市場,自年初以來,主要新興市場股市的回報如下:
MSCI 新興市場(EEM) -1.68% MSCI 中國(MCHI) +5% MSCI 印度(INDA) -6.27% MSCI 俄羅斯(ERUS) 1.61% MSCI 巴西(EWZ) -11.47%
至於新興債市方面,表現更糟糕:
JP Morgan 新興市場債券本地貨幣國債(EMLC) -4.92% JP Morgan 新興市場債券美元國債(EMB) -5.39% 新興市場美元高息債券(EMHY) -5.38%
歐洲和新興市場最大隱患,是信貸市場不穩,兩個地區高息債對比國債的息差(High-yield Spread),節節上升。債市不穩,股市難大升,基金大叫「食無魚,不如歸去」,不難理解。中國債市,亦有類似內傷(https://goo.gl/svTgvT)
由於美國經濟相對強勁,加上息差(美國2年國債息率為2.47%,遠高於德國10年債息的0.39%),資金自4月中開始,流入美元。美匯指數從89起步,5周內漲至最高接近95。
熱錢早前,轉戰商品(小弟也是其中一份子),但油組或增產,油價短期難升(紐約油價毫無反彈,布蘭特原油亦見疲弱),資金又少了一個投機項目。
基金不能空倉,歐州、新興市場局面如斯,TINA效應(“There is no alternative”,即沒有其他選擇),增持受惠經濟穩定、優質、流通性高的美股,看是理所當然。
上週當全球金融市場,極度恐慌時(歐、美債市,反應之烈,令人驚訝,如對此毫無感覺和反應,小弟敢言,將來有真正災難時,近乎必死),美股卻呈現極度穩定的跡象。細價股羅素2000指數(IWM),週中創歷史新高,而見不少動力科技股和非銀行金融股,股價也再創新高。由此推斷,資金上週,承勢換入美股。
板塊方面,互聯網ETF(FDN)一枝獨秀。
非銀行金融股,MSCI(MSCI)和Master Card (MA),走勢穩定。
科技股方面,Adobe(ADBE)圖表不俗。
消費類,兩大龍頭Amazon(AMZN)和Netflix(NFLX),再創新高。
風險管理,除個股以四年新高位減15%,作為止蝕價外(詳見《美股隊長手冊》或台灣版《美股隊長操作秘笈》(https://goo.gl/aqDRR2)),會持續觀察Libor-OIS息差以及美國高息債對比國債息差,作為系統性風險的指標。
此外,個人會維持做淡歐洲銀行股和新興市場債券
👉 👉 👉網上美股隊長 「美股入門班」 (總第19屆),現已招生: https://goo.gl/pQmiJ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