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能做到巴菲特「別人貪婪我恐懼」的境界?
前番曾介紹俗稱「恐慌指數」的VIX,雖享負盛名,實效卻不甚了了,絕對名大於實。反而,有外地研究指出,一個鮮為人知的指標,能輔助投資者,做到股神巴菲特「別人貪婪我恐懼」的境界,於市場過熱時,避開羊群,保存盈利。
何方指標,竟有如斯神效,能夠準確反映,投資者飄忽無定的情緒?原來是標普500指數交易所基金(簡稱SPY),在外流通單位數量(shares outstanding)。
先回顧一下SPY的簡史:SPY是美國首支交易所基金(ETF),亦是最廣為投資者交易的對象。SPY由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管理,目標是追蹤全球最受關注的股市指數:標準普爾500指數。
雖能於交易所買賣,但ETF作為基金,與股票本質有別。股票在二手市場交易,只是原股東與新股東之間的交易,與公司無關,股票在外流通股數,中短期內,大致維持相同(當然,發生特別情況,如配售、回購時除外,總流通股數會有大變動)。
ETF則不同:基金的目標,是複制指數回報,所以只要有新資金流入,需求增加,管理人就要依例發行新單位(new units),並盡速按比例買入指數成份股。同理,當單位持有人賣出,需求增加萎縮,管理人會讓他們贖回ETF套現,隨之賣股、註銷單位。故此,ETF在外流通單位數量,受供求主宰,不時變化。
SPY於1993年面世,不過State Street要到2006年起,才開始提供SPY在外流通單位數量的資料。從上文理論出發,SPY在外流通單位數量上升,意味需求熱熾,投資人取態樂觀;相反亦然:流通量減,氣氛悲觀。如用此數據,作觀察投資人情緒的相反指標:明顯當SPY在外流通單位暴增,是為大忌。
不厭其煩,重覆一次:直覺最虛,數據至真,鑑古定能知今。大家非常幸運,苦功有人代勞。一海外網站,測試如果SPY在外流通單位急升時,賣股離場,能否跑贏單純買入持有(buy and hold),其所用規則如下:假設買入持有SPY,並每周監察SPY在外流通單位數量,相比3個月前的變幅。當這個變幅的4星期平均數,高於或等於5%,便賣出SPY離場,直至該平均數,回落至5%以下,方才買回。
使用這項法則,自2007年8月至2017年7月,回報為2,816%,遠超單純買入持有的1,161%,回報多接近一倍,實戰績效,異常亮麗!
圖:自2006年起,參考標普500指數ETF(SPY)的在外流通單位數量,作為離場指標,回報竟然比單純買入持有,高竟達一倍。
當然下一個問題,便會問道:如何取得相關資料?網址如下:https://ycharts.com/companies/XSPY/shares_outstanding
執筆時(11/8/2017),SPY流通量並未見大漲,按法則無須出清離場,應繼續持股。
美股隊長 吳瑞麟